伟德首页官网法政學院、高質量發展(鹽城)研究院科研團隊在新華日報發表智庫成果

發布時間:2022-02-22   查看次數:1022

當前,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新時代鮮明的特征之一,圍繞高質量發展的時代主題,鹽城市委、市政府科學謀劃、積極探索創新高質量發展機制,戰略地位實現了從“蘇北城市”到“長三角中心區城市”的曆史性躍升。

創新科技研發機制,蓄積高質量發展新動能

通過不斷創新優化科技研發機制,激發高質量發展新動能。一是建立三級科技協同機制,提升全域科技研發實力。積極推進省級以上開發區對标建設科技孵化器,成立全市科技孵化器協會,實施傳統産業“全産程技術升級促進計劃”,支持縣區鎮走“專精特尖”發展的科技新路。目前全市擁有高新技術企業1514家,高企總數和高企淨增數連續多年保持蘇北蘇中前列。二是健全資金要素投入機制,提升科技産業綜合實力。以提升原始創新能力為抓手,發育技術産權交易、企業咨詢、投融資等中介服務市場,建立健全多元化資金支持機制,助力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。三是創新引才聚才用才機制,提升人才集聚規模效應。聚焦“卡脖子”環節,編制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清單,實施“揭榜挂帥”;深入實施“黃海明珠人才計劃”,鼓勵企業與高校聯合培養專門人才,扶持企業培育“鹽城工匠”群體,集聚更多“高精尖缺”人才和創新創業團隊。四是創新完善科技管理機制,提升政策助推發展效應。以打造國家創新型城市為主線,以科技管理體制機制創新撬動高質量發展全局。制訂出台《科技強國行動綱要鹽城實施方案》。全市汽車、鋼鐵、新能源、電子信息四大産業共簽約産學研合作項目300多項。

創新協同聯動機制,鍛造高質量發展新引擎

創新協同聯動機制确保高質量發展合力的形成,最大限度釋放溢出效應、聯動效應、協同效應。完善産業鍊協同創新機制,打造全要素、全流程的産業鍊。不斷深化南北挂鈎合作,通過搭建産業聯盟和協作信息平台,鼓勵和支持市(縣、區)政府、龍頭骨幹企業、相關園區、科研機構、專業服務機構加入産業聯盟,打造産業集群。優化整合工業園區,全市認定首批11個市級工業園區;鹽城經濟技術開發區獲批國家知識産權試點園區。構建多元合力協同推進機制,助力多元主體參與産業發展。出台《關于進一步優化全市營商環境的實施意見》,聚焦“333”産業領域,積極搭建社會參與平台。全市累計批準設立外資企業6049家,落戶世界500強企業17家。優化目标管理協同聯動機制,打造全過程、多維度的目标管理。出台《鹽城市開展建設項目區域評估活動實施方案》,在傳統項目管理目标的基礎上, 增加環境、資源、人本的目标,實行全過程、全面、全員的項目綠色管理。依托區域一體化協同發展機制,助推區域協調與競争發展。統籌對接和深度融入長江經濟帶、長三角一體化等國家重大戰略,出台《鹽城市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實施方案》,加快破除地區間利益藩籬和政策壁壘,推動形成區域統一市場。大力推進開放沿海、接軌上海,成功納入長三角區域一體化、淮河生态經濟帶等多項國家戰略規劃;中韓(鹽城)産業園、國家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、國家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、滬蘇(大豐)産業聯動集聚區建設步伐不斷加快。 

創新綠色增長機制,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 

通過創新綠色增長機制,讓良好生态成為培育高質量發展新的增長極。探索生态産品價值實現機制,提升生态産品的綠色價值。建立生态資源産權制度和交易平台,通過政府對公共生态産品采購、生産者對自然資源約束性有償使用、消費者對生态環境附加值付費、供需雙方在生态産品交易市場中的權益交易等方式,讓生态資源“價值化”“價格化”。推行市場化生态治理機制,提升生态環境治理的活力。創新機制全面開放環境污染治理市場,支持第三方治理企業技術創新、服務創新、運轉模式創新。構建綠色保障機制,形塑美麗鹽城發展的有力屏障。創新綠色發展體制機制,建立健全生态系統生産總值(GEP)的核算框架體系、産業轉型升級和資源高效利用的體制機制、生态環境損害評估與損害賠償責任追究機制。 

創新雙向開放機制,激發高質量發展新活力 

作為沿海新興工商城市,鹽城通過高水平推動開放合作,向海發展。創新對外開放機制,選準開放關鍵點着力點。立足東北亞、“一帶一路”沿線、環黃海生态經濟圈等區位優勢,成為中韓産業園地方合作城市。創新對内開放機制,形成多層多維開放新路徑。切實踐行“兩海兩綠”路徑,把沿海開放發展作為構建以國内大循環為主體、國内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抓手。 

創新城鄉融合發展機制,形成高質量發展新特色 

着眼于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,不斷創新城鄉融合發展機制。創新農業新業态培育機制。培育帶動性強的主導産業,加強農業産業鍊的縱向拓展;以農村産業融合發展為路徑,構建鄉村産業體系。借助這一創新機制,鹽城市成為長三角中心區純農業産業總量唯一超千億元的城市,東台創成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。健全多元資金投入機制。确保公共财政投入更大力度向鄉村振興傾斜;建立健全農業信貸擔保體系,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支持力度。完善人才入鄉激勵機制,夯實鄉村振興人才基礎。制定财政、金融、社會保障等激勵政策,吸引各類人才返鄉入鄉創業,推進大學生村官與選調生工作銜接,鼓勵引導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,選派專業技術人才到基層服務。

(作者分别為沿海發展智庫研究員,伟德首页官网高質量發展研究院院長、教授;沿海發展智庫研究員,伟德首页官网高質量發展研究院教授;伟德首页官网高質量發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員,博士。本文為鹽城市經濟社會發展重大課題“推動鹽城高質量發展創新機制研究”成果)

轉發自:新華日報


Baidu
sogou